吴公子的十九字诗

高更的人生三问的十九字诗

我在波士顿美术馆,听到高更的人生三问。
画面右下角躺着的婴儿问:我们从那儿来?
画面中央摘着果子的年青人问:我们是谁?
画面左下角老去的女人问:我们往那儿去?
蓝色的偶像,两手齐肩地举着,没有回答。
画面右边的黑狗,左边的白鸟,没有回答。
我赏析着高更后印象派的画法,没有回答。

──2011年6月8日第602首十九字诗
──2012年《我总念着你吾爱──吴公子诗集》,中国戏剧出版社

【注】:
1. “后印象派”(Post-Impressionism)得名于艺术评论家罗杰•法莱(Roger Fry)为1910年在伦敦画展的命名Manet and Post-Impressionism。“印象派”画家如皮耶-奥古斯特•雷诺瓦(Pierre-Auguste Renoir,1841-1919)及克洛德•莫内(Claude Monet,1840-1926)注重由光影及色彩变幻,产生的瞬间印象。“后印象派”画家如保罗•高更(Paul Gauguin,1848-1903)及文森•梵谷(Vincent van Gogh,1853–1890)以鲜明的色彩,粗刷的笔触(thick brushstrokes)表达其主观的感受。

2. 保罗•高更(Paul Gauguin,1848-1903),是生于法国的“后印象派画家”(Post-Impressionist painter),也是“樸素派”(Primitivism) 画家。他以人物画为主,吴公子于2011年的夏天,于波士顿美术馆(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) 赏析其1897-1898年的画作 “我们从那儿来、是谁、往那儿去?”(Where Do We Come From? What Are We? Where Are We Going?) 高更在此画中以南太平洋的大溪地(Tahiti)岛民为主角,在画的左上角以法文写下他的人生三问:D'où Venons Nous / Que Sommes Nous / Où Allons Nous。画面右下角的婴儿,是他的“我们从那儿来”的第一问,画面中央摘果的年青人,是他的“我们是谁”的第二问,画面左下角的老女人,是他的“我们往那儿去”的第三问。画面上有肤色为鲜黄色或褐色的岛民,及蓝色的偶像。

3. 这首诗是组诗《波士顿美术馆的十九字诗》的第三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