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十九字诗
-
奉天寺卢舍那大佛趺坐于龙门山望着伊水,
一千三百年的河水流过,其左迦叶仍微笑,
头眼却已风化,其右阿难与菩萨宝相庄严,
再右天神与力士之形貌则风化而不可辨识。
游人如织拾级而上,燕子与雀鸟佛前翻飞,
我离了寺,过漫水桥至香山,于礼佛台前,
见河对岸游人如蚁,卢舍那大佛面容威仪。
-
──2016年5月31日第2,421首十九字诗
──2016年7月15日《达拉斯新闻》
──2017年《我的爱无怨无悔──吴公子诗集》,光明日报出版社
-
【注】:
1. 吴公子于2016年5月22日来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,一块石刻的介绍牌:“龙门石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南13千米。这里东(香山)、西(龙门山)两山对峙,伊水历其间而北流,形如一座天然门闕,故史称‘伊闕’。隋煬帝都洛阳,因宫城城门面对伊闕而始称‘龙门’。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分布在伊水两岸南北长达一千米的崖壁上,它与敦煌莫高窟、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。……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由平城(今山西大同)迁都洛阳之际(公元193年),历经东魏、西魏、隋、唐和北宋诸朝,营造时间长达四百余年。东西两山现存窟龕二千三百余个,佛塔近八十座,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块,造像近十一万尊。这些窟龕造像多分布在西山,东山主要是唐武周时期的造像。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窟龕造像约占总造像的百分之三十,代表洞窟有古阳洞(1143号窟)、宾阳中洞(140号窟)、……龙门石窟唐代窟龕造像约占总造像的百分之六十,代表洞窟有奉先寺(1280号窟)、……尤以奉先寺为代表的大卢舍那像龕群像,雕刻精湛、气势磅礡,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,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。……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,在石窟艺术中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。……”
2. 奉先寺前的介绍牌:“奉先寺原名‘大卢舍那像龕’,……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龕……卢舍那,为佛教华严宗所信奉的尊像,又名‘毗卢遮那’,意为光明普照之意。整座大像龕造像布局为一佛、二弟子、二菩萨、二天王、二力士等九尊大像。主尊 ‘大卢舍那’座像,通高17.14米,头高4.00米,耳长1.90米,着通肩式袈裟,面相丰满圆润、广额方颐、眉若弯月、双目俯视、炯炯有神、略作微笑、两耳长垂、衣纹简练。其形‘相好稀有,鸿顏无匹,大慈大悲,如月如日’。整尊造像,给人一种庄严典雅、肃穆寧静、高大慈祥之感。左侧迦叶,主体已残,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;右侧阿难,浓眉细眼、年轻睿智、虔诚大方、充满自信,宛如一聪慧的弟子形象。二菩萨衣饰华丽,端庄而又矜持的表情,天王严肃威武而又硕壮有力的神情,力士坚毅勇猛而又暴躁的性格,以及地鬼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神态,无不形神兼备、唯妙唯肖。……”
3. 本诗第二行的“迦叶仍微笑”出自宋朝慧开禪师的《无门关》:“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眾,是时眾皆默然,唯迦叶尊者破顏微笑。世尊云:‘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付嘱摩訶迦叶。’”
──大正藏经,Vol. 48, No. 2005
4. 这首诗是组诗《龙门石窟的十九字诗》的第一首诗。组诗及其中的两首诗诗名如下:
《龙门石窟的十九字诗》
(1)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十九字诗
(2)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十九字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