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公子的十九字诗

太原山西会馆的十九字诗

依依不舍地离了太原晋祠,来到山西会馆•
山西面食博物馆午餐。一进门有民俗展示,
妻试坐出嫁的花轿,倚在马拉轿车的车辕,
我感慨着幸免拆除的傅山门楼。一面用餐,
一面欣赏龙須拉面、独轮车头顶削面表演。
这儿有各式面点:剔尖、刀削面、猫耳朵、
包皮面、三合面擦疙斗、拉面、豆面抿尖。

──2016年6月14日第2,435首十九字诗
──2016年8月12日《达拉斯新闻》
──2017年《我的爱无怨无悔──吴公子诗集》,光明日报出版社

【注】:
1. 吴公子于2016年5月26日来到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139号的“山西会馆•山西面食博物馆”午餐。

2. 本诗第四行的“傅山门楼”的名为“傅山门楼简介”的介绍牌:“傅山门楼(收集于2009年6月23日)。年代:清代。这座珍贵的大门原位于太原市北格镇南格村,因所处位置在道路拓宽范围内,当时大门面临拆除的危险,后由高绍军同志抢救征集到山西民俗博物馆。傅山(1607-1684)明清之际思想家、书法家。山西太原人。他是一位博艺多才、重气节、有思想、有抱负的著名人物。他的事迹生平,不见于正史记载,甚至于专门记载地方历史陈迹的县志与府志,也只见寥寥数语。然而他的声誉和影响却是相当之大,相当之深,豪不夸张地说,在太原地区乃至三晋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,颇受人民群眾拥戴。在整个山西乃至于全国也称得上声名遐邇,彪炳于后。”

3. 本诗第五行的“龙須拉面”表演,一甩为2、再甩为4、又甩为8、……,当天的表演共甩13次,甩得8,192根,每根都细如发丝。

4. 本诗第六、七行的“各式面点”分别有介绍牌,节录如下。(1)剔尖:又称拨鱼,剔尖骨或变尖,太原的师傅们是将和好的面置于盘内,边转盘,边剔面,称为“转盘剔尖”。(2)刀削面:用刀削出的面叶,中厚边薄,棱锋分明,形似柳叶;入口外滑内筋,软而不粘,越嚼越香。(3)猫耳朵:俗称“碾疙瘩”,将面和好,搓成长条,揪成小疙瘩,用手捻成小窝窝,配以滷汁。(4)包皮面:少许白面作皮,包裹高粱面或玉米面,擀制成形的面食,并名为“金裹银”或“银裹金”。(5)三合面擦疙斗:用三种面混合在一起调制成面团,手拿面团放在特制“擦子”上直接擦成扁圆形的面片(条)入沸水锅中煮熟的一种面食。(6)拉面:又叫抻面,传到京都,受到皇帝的贊赏,赐名“龙須面”。(7)豆面抿尖:豌豆及其他豆类磨制而成,制作时配以白面、莜面均可,可作擀面条、 拨鱼、压河涝等,但还是抿尖最好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