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公子的十九字诗

云冈石窟的十九字诗

离了云冈石窟,念念不忘第三窟灵岩寺洞,
第十六至二十窟曇曜五窟的佛像雕刻之美。
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的最大的石窟第三窟,
有西方三圣交脚的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、
大势至菩萨的立像。曇曜五窟的五大佛像,
取像于北魏王朝道武、明元、太武、景穆、
文成皇帝。离了云冈,心中仍有许多佛像。

──2016年6月23日第2,444首十九字诗
──2017年《我的爱无怨无悔──吴公子诗集》,光明日报出版社

【注】:
1. 吴公子于2016年5月28日来到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。第3窟介绍牌:“灵岩寺洞(第三窟)。公元四七一-四九四年。云冈最大的洞窟,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,但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。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,今仅存十二个梁孔,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。上层台面两端各一座三级方塔,两塔间凿二明窗,明窗之间为一廡殿形窟室,主像雕交脚弥勒。窟面东西各开一门,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、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,即 ‘西方三圣’。主尊高十米,倚坐,面部圆润丰满,神态超然。两侧菩萨头戴宝冠,精美庄严。其雕凿年代,目前有北魏、隋、唐及辽四说,多依据造像艺术风格而推论。窟内留下的分割、揭取岩石的遗迹,是了解古代石窟开凿方法的珍贵实物资料。”

2. 第16窟介绍牌:“立佛洞(第十六窟)。公元四一○-四七○年。第十六至二十窟,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,因系著名高僧曇曜主持营建,故称‘曇曜五窟’。窟制相同,平面呈马蹄形,穹窿顶,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,主像雕饰奇伟,冠于一世,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。第十六、十七窟是一组。第十六窟主像为释迦立佛,高13.5米,波纹状发髻,清秀俊逸。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,胸前结带下垂,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。”

3. 根据第17窟至19窟的介绍牌,弥勒三尊洞(第17窟)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,高15.6米,西壁立佛面庞浑圆,东壁坐佛双肩齐挺。立三佛洞(第18窟)北壁立像高15.5米,高肉髻,面颊丰圆,鼻粱高挺,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、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。宝生佛洞(第19窟)主佛像结跏趺坐,高16.8米,佛像耳轮齐肩,下頷崩毁,举右手,南壁罗睺罗因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图像。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,内一倚坐佛像。

4. 第20窟介绍牌:“白佛爷洞(第20窟)公元四六○-四七○年。窟前立壁与窟早年崩塌,辽时建有木构窟檐,后毁于兵火,形成露天佛像。主佛高13.7米,高肉髻,广额丰颐,长目高鼻,有八字髭,手结禪定印,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,衣纹凸起,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。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,气势雄浑的神情,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,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,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。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,西像惜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