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公子的十九字诗

峨眉山报国寺的十九字诗

明万历年间,为儒、道、佛会宗的会宗堂,
经康熙取报国王恩之意,改其名为报国寺,
为进峨眉山之门户,峨眉山下第一座寺庙。
拾级而上,犹见道家径中石阻的风水布局,
从山门上至普贤殿,已无儒家遗留的风范。
山门对面小山上,有铸有铭文的圣积铜钟,
我随缘记下一行:慧生于觉,觉生于自在。

──2013年6月15日第1,340首十九字诗
──2013年7月29日《达拉斯新闻》
──2014年《我的思念我的爱──吴公子诗集》,光明日报出版社

【注】:
1. 峨眉山报国寺,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,明万历年间(1573-1619)原建于伏虎寺对岸,原名“会宗堂”,取儒家、道教、佛教一家二教会宗之意。供奉儒家之楚狂接舆(楚王请他做官而不就,后隐居峨眉山)、道教之广成子、佛教之普贤菩萨。清初迁建于凤凰坪现址,康熙于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御题“报国寺”匾额,“会宗堂”成为一座佛教的寺庙。吴公子说 “取儒家、道教、佛教一家二教会宗之意”,而不说“取儒、道、释三教会宗之意”。

2. 吴公子说,康熙御题“报国寺”匾额,或取佛经报“国王恩”之意。大正大藏经Vol.3,No.159,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•报恩品第二》:
“尔时佛告五百长者。……世出世恩有其四种。一父母恩。二众生恩。三国王恩。四三宝恩。如是四恩。一切众生平等荷负。……国王恩者。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。三十三天诸天子等。恒与其力常护持故。于其国界山河大地。尽大海际属于国王。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福故。是大圣王以正法化。能使众生悉皆安乐。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。人民丰乐王为根本。依王有故。亦如梵王能生万物。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。如日天子能照世间。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。”

3. 吴公子说,“报国寺”匾额右下的“鹤驻云归”匾额为道教意旨。“报国寺”匾额左下的“普放光明”及其后的“普照禅林”为佛教意旨,这两个匾额的第一个字都是“普”,合于“报国寺”正殿之供奉普贤菩萨,及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。这两个匾额“普照禅林”和“普放光明”,亦合于峨眉山之于佛教被称为“大光明山”。

4. 本诗第四行的“道家径中石阻的风水布局”,指上山石径的入口有一如“影壁”的巨石,石径转折之右处有一较小之石,此二石可作为引导访客前行之引导石,亦可作为风水布局“径中石阻”之风水石,再向上即至山门。

5. 本诗第五行的“从山门上至普贤殿”,指从山门进入,沿山势上行为弥勒殿、大雄宝殿(背后为韦陀像)、七佛宝殿(背后为观音殿)、普贤殿。

6. 本诗第六行的“圣积铜钟”立有石碑:
“圣积铜钟,据钟体铭文记载,钟为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)铸造,次年运至峨眉县郊虹溪桥打磨鉆字。明隆庆元年(1567)悬于圣积寺老宝楼(宋时名真境楼)中,用铜为25000斤,有‘巴蜀钟王’之誉。”1959年,圣积寺坍塌,铜钟被置于路侧,1978年,铜钟被迁至报国寺山门对面之现址,并为之建亭。

7. 本诗第六行的“铸有铭文的圣积铜钟”的铭文,有晋、唐后历代帝王和与峨眉山有关之文武官员及高僧名讳、捐赠铸造铜钟的信众姓名、《阿含经》经文与佛偈,及《洪钟疏》铭文等,共6万多字。

8. 本诗第七行的“慧生于觉,觉生于自在”,出自联语:
“慧生于觉,觉生于自在,生生还是无生。
见了便做,做了便放下,了了有何不了?”
吴公子说,上联为佛教意旨,下联为道教意旨,很多佛寺、道观都有这幅联语,例如四川省成都文殊院及广东省惠州罗浮山冲虚观。